七月的午后,烈日当空,骄阳似火,知了声声叫。走在去扶贫的乡间小道上,远处一大片澄黄澄黄的稻穗映入眼帘,又是一年夏收时节。
收割机的轰隆声、孩子的嬉闹声、村民喜盈盈的笑声,水牛偶尔发出的哞哞声,渲染出一派欢乐的田园气象,颇有“湖田谷熟雁来时,布谷一声粳稻香”之感。我忍不住驻足静静欣赏。恍然间想起了父母在老家种的几亩水稻也该到收割时令了,想象着他们已不再健硕的身骨,努力弯着的脊背,面朝黄土,时不时用手捶打着疼痛的腰椎,辣辣的太阳正炙烤着他们如纸般单薄的身子,汗珠不断的往下流,瞬间心生愧疚,双眼婆娑。
正值周末,搭乘通往家乡的班车,回家探望父母,兴许还能帮着收稻谷。迎窗而望,好一片金灿灿的稻谷,虽隔着窗,但已分明感受到那一股股的稻香,沁人心脾,连空气都是那么的清新怡人。都说世上再美的风景,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,如今方能体会这句话的深义。
刚到村口,放眼望去,几个晒谷场上都是金灿灿的一片,耀眼夺目,依稀看到阿公、阿婆、叔婶们忙碌的身影,顶着烈日时而弯腰耙谷,时而抬头抹抹汗珠,时而用脚摊开谷子。我的思绪一下子映出了儿时晒谷场的画面。
晒谷场,又俗称“禾塘”,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,南国乡村随处可见的基础设施。最初是村集体的公用场所,一般都是用石灰和泥土搅拌铺平而成,主要是用来晾晒粮食。后来,随着农村责任承包制的实施,农村分田到户后,村集体的晒谷场也划分到各家各户,每家每户需要晒干的所有农作物,如刚从地里收回来的稻谷、大豆、花生、玉米等等,几乎就全靠各家的晒谷场来晒干。农忙和秋收时节,往晒谷场上一看,谁家的农作物多、农产品好、质量高便一目了然,这倒成了乡亲们劳作间隙津津乐道的话题。那一块块晒场,是一块块的版图,稻谷的金黄、辣椒的火红、茄子的酱紫、豆角的翠绿……各种色块镶嵌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和谐又颇有些艺术气质的图画,图画里蕴含着人们付出的辛劳、丰收的喜悦,以及生活的富足。
土生土长在这方土地上,童年的回忆要数晒谷场上的最为深刻了。仲夏和深秋的晒场那是最有人情味儿,你帮我看场,我帮你翻晒;你帮我抡连枷,我帮你摇风柜;你帮我收谷,我帮你遮谷。晒谷场上的劳作最壮观莫过于农村双抢季节抢收谷子的场景。晒谷子最怕的就是天气阴晴不定,南方六、七月份的天气是孩子脸,说变就变,刚刚还骄阳似火,转眼便是急雨如注。这里的村民们往往凭着祖辈传授下来的看云识天的经验,时至今日还记得奶奶教我看云识天的谚语,如“天上钩钩云、地上雨淋淋”,“天有城堡云、地上雷雨临”,“早晨浮云走、午后晒死狗”,“天空灰布悬,大雨必连绵”等。通常我们都会在风云刚起之时火速抢收稻谷,就如同奋力抵抗强敌一般,那场面可用紧张而又激烈来形容。“下雨啦”、“收稻谷啦”,“唰唰唰”、“噗噗噗”……大人小孩的呼叫声此起彼伏,在地里干活的大人们马上扔下农具,如同50米冲刺般地冲到晒谷场,扫把、木耙等各种收稻谷的工具与晒谷场的摩擦声不绝于耳,夹杂着几句咒骂老天的话语和妇人的抱怨声,这时的晒谷场就如同战场一般乡亲们在各自的领土舞刀弄枪,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争分夺秒地抢收,生怕谷子一不留神被妖怪卷走似的。一些手脚麻利、人手充足的家庭收完自家的稻谷也并没有停下来休息,而是马上抡起扫把或木耙奔向还没抢收完的别家晒谷场,热情地帮忙着,直到整个晒谷场所有的谷子都抢收完。抢收完后,我们飞快地跑到晒谷场边上的屋子躲雨,在屋子里静听雨声,讨论着刚刚收谷子的趣事,你一言我一句的,整个屋子都充满欢声笑语,刚刚的疲惫感瞬间都消失了,就貌似打了一场胜仗一样,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,到如今仍记忆犹新。
随着党的富民政策不断实施,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,家乡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,晒谷场已不单纯只是晒谷子,夜间这里变成乡亲们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。广场舞已由城市逐渐蔓延到乡村,农村妇女不再像过去只会下田种地,她们懂得了娱乐,懂得要追求生活的品位,开始扭起秧歌、跳起恰恰,那样子可真是有模有样。很难想象母亲、婶婶们如今能登上乡镇的舞台开始她们的演出,心里除了诧异,更是为她们竖起大拇指,这已然是新时代农村妇女形象,默然升起一股股敬佩之意。夏夜里薄翅的蜻蜓、飞跳的蚱蜢、玉色的螳螂都是孩子们伙伴们捕捉、玩耍的新奇,还有滚钢圈、捉迷藏、九宫格、“老鹰抓小鸡”等游戏,那欢呼声、叫嚷声、打闹声,各种声音在晒谷场此起彼伏,俨然交汇成一曲欢乐颂。
晒谷场一直都是一个有温度的词语,是农民的希望,是丰收的点滴,亦是放松的愉悦。家乡的晒谷场,是儿时小伙伴们嬉戏玩闹的记忆;是邻里乡间互帮秋收的记忆;更是乡村集体生活的记忆。它于我,是一块净土,是一个能够让我褪去浮华,回归安宁的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