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港市港北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,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打造“示范判决+诉前调解”模式,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。
首案示范判决 高效化解类案
近年来,因金融借款合同、物业服务合同引发的群体性诉讼纠纷呈高发态势。港北区法院转变裁判理念,创新工作方式,在立案庭民事速裁团队增设系列案审判小组,运用“首案示范+集中审理”工作模式,对金融借款合同、信用卡/物业服务合同、商品房预售合同、保证保险合同、担保公司追偿权等六类系列案推行专业化、集约化、要素化、智能化立案审判机制,以高效低成本的方法,达到解决一个、化解一片的社会效果。
因物业公司服务没有达到预期,贵港市某小区多名业主长期拒交物业费。经协商,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,于是,物业公司将34名业主告至法院。矛盾纠纷愈演愈烈。
如何抽丝剥茧,快速高效解决问题?承办法官决定采用“首案示范+集中审理”的工作方法。只要厘清一个案件,其他案件便能迎刃而解,从而化解类案纠纷。
法庭上,法官找准矛盾“焦点”,向双方当事人普及法律知识,说明业主拒交物业费的事由中,有相当一部分事务,物业公司并无职权和义务进行处理,只能尽力协调解决,业主不能以此作为拒绝缴纳物业费的理由。法官耐心劝导,法理、情理双管齐下,缓和双方对立情绪,促使矛盾纠纷得到平和解决。最终,业主主动缴纳物业费25.7万余元。
“首案示范+集中审理”,是港北区法院针对批量案件量身打造的解纷举措。今年以来,该院系列案审判小组共审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、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、物业合同纠纷案件525件,平均审理周期同比缩短至23天、51天、60天,大大节约了司法资源和涉诉企业的诉讼成本。
诉前调解做加法 诉讼增量做减法
“没想到两天时间就帮我们追回了工资,法院办案效率高,必须点个赞!”今年春节前,顺利拿到劳务费的詹某和工友感激地说道。
詹某等330名农民工为某工程提供劳务,却迟迟未拿到劳务费,于是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,请求追回工资共计1100余万元。
因案件涉及农民工人数较多、金额较大,港北区法院一方面与住建、人社部门多次沟通核实情况,商讨调解方案;另一方面,积极做工程总包公司、劳务公司思想工作,召集三方当事人进行调解。经过大量前期努力,最终促使三方达成一致意见:总包公司、劳务公司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。
纠纷在诉前得到实质性化解,三方当事人携手赠送锦旗感谢法院。这是港北区法院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一次生动缩影。
港北区法院积极参与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解纷工作,主动延伸审判职能,靠前服务,在市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中心设立巡回法庭,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法律咨询、诉前调解、司法确认、速裁审判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同时,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对接平台,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,构建分层递进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路径。
诉前调解做加法,诉讼增量做减法。今年以来,该院受理纠纷呈现出诉前调解量增长、诉讼案件数量下降的趋势,其中通过诉前调解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336件,办结“诉前调书”案件464件、“诉前调确”案件43件;联合相关部门为781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3128万元。
法官进驻联络点 诉讼服务到家门
乡村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,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做实做强,才能打通矛盾纠纷化解和基层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。港北区法院积极开展“一村一法官”活动,设立137个乡村社区法官联络点,在每个联络点分别派驻一名员额法官和一名法院干警,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,让群众体验到“家门口”的诉讼服务。
“乡亲们好,你们有不懂的法律问题可以向我们咨询……”法院干警走进村头农舍,为辖区村民发放法律宣传资料,提供法律咨询服务。
“没有借条可以起诉吗?”“起诉状到底该怎么写?”“邻里纠纷占地要怎么处理?”法官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问题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零距离司法服务的力度和温度。
港北区法院牢固树立“抓前端、治未病”理念,通过组织党员干警进网格,集结“红色力量”做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工作,助推“红格善治工程”。多次为妇联干部、劳动争议仲裁员、人民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开展业务培训,提升前端化解矛盾纠纷的质量、效率和效果。联合检察院、司法局成立港北区行政争议调解中心,依法及时化解行政争议。联合公安局、检察院、司法局等部门,共同为基层企业及员工提供“家门口”的“一站式”诉讼和多元解纷服务,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。聚焦不同群体,深入开展“法律七进”活动,引导群众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,使纠纷化解关口前移,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。